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別,今年聽到蟬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風聲颼飀枕上覺,一年的顏狀變化鏡中來。
戰馬思念邊草拳毛抖動,大雕顧盼青雲睡眼睜開。
秋高氣爽正好極目遠望,我為您抱著病登上高台。

注釋
君:即秋風對作者的稱謂。
玄蟬:即秋蟬,黑褐色。我:秋風自稱。
五夜: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此指五更。颼飀(sōuliú):風聲。
顏狀:容貌。
拳毛:攀曲的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視,一作“盼”。
肅清:形容秋氣清爽明淨。
扶病:帶病。

鑒賞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此刻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裏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鬱的意境。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公元836—842年之間。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劉禹錫作《秋聲賦》。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進取,與《秋聲賦》頗為一致,可見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不會與《秋聲賦》的寫作年代太遠。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劉禹錫患了足疾,此後一直疾會纏身。這首詩中明寫詩人有會,與這個時期詩人的健康狀況頗符,說明這首詩斷不會作於公元836年之前。

參考資料:
1、高誌忠 .劉禹錫詩詞譯釋 .哈爾濱市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48-24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