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

[宋代] 蘇軾 [简体]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隻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
你一定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注釋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
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菊殘:菊花凋謝。
猶:仍然。
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
正是:一作“最是”。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麵,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

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誌消沉、妄自菲薄。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的劉季孫也在。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詩人一方麵視劉景文為國士,並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一方麵贈此詩以勉勵之。

參考資料:
1、吳小如 .古典詩詞劄叢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第253-255頁 .
賞析三

此詩寫初冬。第一句寫枯荷。荷出汙泥而不染,本為高潔品質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隻剩殘莖,連枯葉也已無存,確是一片淒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雲:“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乃謂“大有‘從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蘇軾此詩首句,殆更過之。夫留得枯荷,尚能聽雨,近則連枯葉亦無之,其衰颯至極矣。然則作者嗟歎感喟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將筆勢劈空振起,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

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麵,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幹二淨;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賞析二

詩中所詠為初冬景物。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鬥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

這裏,詩人卻隻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領風騷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於,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用擎雨無蓋說荷敗淨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