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

[近現代] 譚嗣同 [简体]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麽是坦平。

注釋
潼(tóng)關:關名。故址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終古:自古以來。
簇(cù):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麽是平坦。
解,懂得。

參考資料:
1、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選注,曆代詩歌選 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5,第388頁
2、郭彥全,石惟英編著,千首少兒古詩選譯,職工教育出版社,1989.11,第475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十八歲時所作,為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此年春,詩人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這首讚美之歌。

參考資料:
1、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選注,曆代詩歌選 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05,第388頁
2、本書編委會編,清詩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第263頁
賞析

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麵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於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淒涼之物,但對胸懷大誌,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