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暮春

[宋代] 蘇軾 [简体]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紵羅輕。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春色屬蕪菁。

標簽: 春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已歸去,春衣幾時製成?小溪彎彎水緩浪低平,盞盞蕉葉杯兒水麵穩穩行。舞雩壇上風輕輕,輕輕拂動輕柔紵羅衣襟;讓我們盡情高歌歡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飄過,何處農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鳥兒已無語,絢麗的桃李也已開過芬芳盡。那催春的布穀鳥啊,也早已飛進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囑托根碩葉肥的蕪菁。

注釋
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金奩集》入“南呂宮”。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暮春三月,與《望江南·超然台作》同時而稍後。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到了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有感作《望江南·超然台作》後又寫下了此詞。

參考資料:
1、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356-359
賞析

這首詞與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不僅詞調相同,起句也極為相似,隻是以“未”、“已”一字之差顯示了創作時間的某種差異性。不過,兩篇寫景的藝術視角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作者比作一位高明的攝影師,那麽前篇是登高覽景,作者在進行定點拍攝,本篇則寫晚春遊興,作者興之所至,移步換景,因而不斷變換拍攝的方位、角度和距離。

上闋以城中曲水、亭台兩個景點為中心,展開敘寫。起筆點明題意,並借用《論語》中的典故,寫出了初試春服的心理,很像是現代影視中的“畫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