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
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
雙鸞開鏡秋水光,解鬟臨鏡立象床。
一編香絲雲撒地,玉釵落處無聲膩。
纖手卻盤老鴉色,翠滑寶釵簪不得。
春風爛漫惱嬌慵,十八鬟多無氣力。
妝成婑鬌欹不斜,雲裾數步踏雁沙。
背人不語向何處?下階自折櫻桃花。
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
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
雙鸞開鏡秋水光,解鬟臨鏡立象床。
一編香絲雲撒地,玉釵落處無聲膩。
纖手卻盤老鴉色,翠滑寶釵簪不得。
春風爛漫惱嬌慵,十八鬟多無氣力。
妝成婑鬌欹不斜,雲裾數步踏雁沙。
背人不語向何處?下階自折櫻桃花。
譯文
西施般的美女拂曉還做著夢在清冷的紗帳中,芳香的環形發髻半覆著沉檀枕,蓬蓬鬆鬆。
室外響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鳴一樣的轆轤聲,把芙蓉般的美人從酣睡中驚醒。
打開雙鸞鏡套,鏡子像秋水般光潔,站在象牙床上,解開發髻麵對明鏡。
一頭長長的香絲烏雲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著那細潤柔美的頭發靜靜無聲。
細嫩的雙手推弄著烏黑的發盤,青翠滑潤,連寶釵都不能插定。
爛漫的春風吹得她嬌柔倦懶,十八歲的美人發髻高高,好像力不能勝。
梳理成的發髻美好而又齊正,穿著華美的服裝把腳步輕緩地移動。
背著人脈脈不語,她將去向何處?走下台階折枝櫻桃戴在頭頂。
李賀以其穠麗的筆觸寫過一些堪稱“豔詩”的詩,如《洛姝真珠》、《惱公》、《夜飲朝眠曲》、《河陽歌》、《花遊曲》、《石城曉》、《夜來樂》等等。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濃豔之外,略帶幾分輕佻;另一些是貴婦或名門閨秀,雖然俊俏,但貪圖享樂,貴族氣相當濃鬱。這首詩屬於後者,它詠歌的“美人”嬌嗔慷懶,卻頗有風韻,顯得楚楚動人。詩人選擇的題材不是美人整個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狀況,而是其中的一個片斷——梳頭。
對於一般人來說梳頭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而於美人,卻是件不可等閑視之的大事,因為頭發(包括發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征的方麵,梳理頭發,關係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麗的姿色和迷人的風韻。李賀巧妙地選取美人梳頭時的情狀,以表現她的整體美。
這首詩寫美人曉妝之狀。
“西施”二句寫美人春睡未醒。雖說春意闌珊,但曉晨綃帳猶寒。第二句描寫美人睡態。發沐香膏,故曰“香鬟”。“墮髻”這種發式大致是似墮非墮之狀。“沉檀”指美人所用枕頭,“半沉檀”是寫美人長發半堆於枕間之狀。
“轆轤”二句寫美人夢醒。唐明皇曾喻楊貴妃醉狀說:“直是海棠睡未足耳。”“驚起”一句寫如玉之鳴的轆轤聲,驚醒了沉睡中的美人。
以上四句是鋪敘,下麵始寫美人”頭。“雙鸞”一句寫開鏡。美人解開了發鬟,長發委地,所以立於象床上照鏡”頭。接下“一編”數句細寫美人”頭過程。古代詩人常以濃雲、綠雲喻女子秀發,“雲撒地”即美人長發委地。“玉釵落處無聲膩”句寫美人秀發之濃。有人解“落處無聲”謂“釵墜無聲”。
這是李賀創作的一首豔體詩,當作於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早期,具體作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