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續短歌

[唐代] 李賀 [简体]

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發。
秦王不可見,旦夕成內熱。
渴飲壺中酒,饑拔隴頭粟。
淒涼四月闌,千裏一時綠。
夜峰何離離,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尋,照出高峰外。
不得與之遊,歌成鬢先改。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寫長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詩使我的白發脫落。
謁見秦王沒有機緣,日夜焦慮我心中煩熱。
喝口壺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壟頭穀,暫充饑餓。
四月將盡,千裏大地一片綠色,自己卻貧困潦倒,不由人感到淒涼難過。
夜幕中峰巒起伏重疊,明亮的月光卻隻向穀底照射。
我來來回回沿著石崖尋覓,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自己終不得與其共事,歌成而頭發早已變白。

注釋
長歌續短歌:題目從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化出。
長歌二句:互文的修辭手法,長歌短歌,唱破衣襟,吟斷白發。
秦王:指唐憲宗。憲宗當時在秦地,所以稱為秦王。
旦夕:日日夜夜。內熱:內心急躁而熾熱。
隴頭:田間地頭。此二句比喻詩人如饑似渴地思念唐憲宗。
淒涼二句:因為困頓潦倒,看到初夏萬物茂盛,更加自感淒涼。
離離:重疊、羅列的樣子。
明月:比喻唐憲宗。

賞析

開頭二句緊扣詩題,有愁苦萬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斷”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長歌當哭”的話,長歌當哭,淚灑胸懷,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會破爛。杜甫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的詩句,人到煩惱之至,無計可施的時候,常常會下意識地搔爬頭皮,白發越搔越稀。這首詩的“斷”可能就是由杜甫詩中的“短”生發出來的。

三、四句寫進見“秦王”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內心更加鬱悶,像是烈火中燒,熾熱難熬。“秦王”當指唐憲宗。王琦說:“時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為喻。”(《李長吉歌詩匯解》)李賀在世時,憲宗還能有所作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興”之譽。李賀對這樣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進士受到排擠打擊之後,幻想他能像馬周受知於唐太宗那樣,直接去見皇帝,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