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自會稽歌

[唐代] 李賀 [简体]

庾肩吾於梁時,嚐作宮體謠引,以應和皇子。及國勢淪敗,肩吾先潛難會稽,後始還家。仆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野粉椒壁黃,濕螢滿梁殿。
台城應教人,秋衾夢銅輦。
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
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迍賤。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庾肩吾在梁朝時,曾經作《宮體謠引》,用來奉命與皇子唱和。到了梁朝國勢衰敗,庾肩吾先是在會稽避難,後來才回家。我認為他一定會留下文章,現在卻沒有發現,因此作《還自會稽歌》來補寫他的悲情。
塊塊黴斑把皇宮的牆壁弄得暗黃,成群的螢蟲飛繞在梁國宮殿周旁。
他曾經是皇宮隨侍奉命作詩的寵臣,如今卻在秋寒被窩裏把太子車輦夢想。


這位歸來者的鬢發,點綴有吳地的寒霜,他的身軀將與秋塘蒲草一樣衰老枯黃。
含情脈脈地辭別那京都皇宮,流亡的臣子廝守在貧困低賤的家鄉。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背景學界存有爭議。錢仲聯認為此詩創作時間為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時李賀十六歲。而朱自清在《李賀年譜》中把這首詩大體定為元和八年(813年)秋(李賀時為二十四歲)李賀以病辭奉禮郎,回到故鄉昌穀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1-184
2、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332-334
3、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8-10
賞析

詩前小序,交代詩人為庾肩吾補作《宮體謠引》的緣由,說明詩篇抒寫庾肩吾“潛難會稽”後的悲傷感受。

詩的開頭兩句描寫宮廷荒涼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經發黃,成為野粉,宮殿裏飛滿濕螢,已經荒廢,一派淒涼景象,正是“國勢淪敗”的藝術寫照。三四句夢憶東宮生活,我本是台城裏和皇子唱和詩歌的人,現在秋夜裏還常夢見太子的車輦。詩的後半首,敘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況,表達出甘守屯賤的意願。“吳霜”,應會稽地望,“塘蒲”,點身已衰老,回想起離開宮門時,依戀不舍,懷念君德,甘願遭受危難貧賤,“心如砥柱”,絕不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