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唐代] 岑參 [简体]

一身從遠使,萬裏向安西。
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
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裏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萬裏之遙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鄉的月,不免對月垂淚;踩著腳下的沙,更覺路途艱辛。
漫漫長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盡頭,正如當年張騫尋找黃河的源頭。通過了沙漠,走在廣闊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變得低了。
今日你我於軍中痛飲,你將走上我來時的路。我乘醉寫下家書,就請你為我傳遞。

注釋
磧(qì):沙石地,沙漠。這裏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米什附近。李判官:不詳其名。
從遠使:指在安西都護府任職。
漢月:漢家的明月。借指故鄉。鄉淚:思鄉的眼淚。
費:一作“損”。
尋河:借漢代通西域窮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極邊遠的地區。
家書:家人來往的書信。

鑒賞

這首詩本為送李判官入京,卻先從自己從長安入安西著筆。“一身從遠使,萬裏向安西。”說自己在天寶八年(749年)受高仙芝之聘,不遠萬裏,從長安來到安西。安西,在唐代是一個十分遙遠、荒涼的所在,不少人視為畏途,而詩人為實現一身報國誌心甘情願地前往這個遙遠荒涼的地方。 在“一身”與“萬裏”的懸殊中,表現出作者驚人而又超人的膽魄和勇氣;同時,“一身”也包含離別家鄉親人之意,為下文寫鄉愁埋下伏筆。

“從”、“向”二字的連用,又表現出作者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氣概。兩句起得十分有力,著墨不多,但卻內涵豐富而又形象鮮明,為下麵具體描寫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導引。中間兩聯,是全詩的重點,作者著重寫了來安西途中的所見所感。頷聯“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寫星夜兼程趕路的情形。在長安與家人見慣了的一輪明月,此時卻獨掛在沙漠上,顯得有幾分愁慘,仿佛在對人垂淚一樣。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岑參抱著建功立業的誌向,離開京師長安赴安西上任。此詩當為作者初至安西送人回京之作。

參考資料:
1、謝楚發.高適岑參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