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漠漠,雨淒淒,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譯文
煙霧蒼茫,風雨淒迷。岸邊的花兒已凋謝,隻聽得鷓鴣聲聲啼。遠方的來客乘著一葉扁舟靠近荒野渡口。這種地方最容易引發陣陣鄉愁。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麵平靜,時間已到暮春時候。
注釋
南鄉子: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
漠漠:煙霧迷蒙的樣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淒淒:寒涼貌。《詩經·鄭風·風雨》:“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鷓(zhè)鴣(gū):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
這首《南鄉子》,是一幅著墨不多的水墨畫,一片江鄉暮春景色,卻被作者弄得滿紙春愁。說起來,煙當然漠漠,而雨卻未見得人人都覺得淒淒。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淒淒。至於岸花零落,當然是自然現象,但斯時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買任何人的賬,看落花泛鄉愁的人,即使給他看花開,他也隻會看到“愁”。
有人說,這是點明時間,卻沒有想到鄉愁與時間全不相幹,沒有任何人可以證明,鄉愁隻能在某個時間段才會產生。作者隻是把他無處發泄的思鄉之情,像噴泉一樣噴射,誰碰上也免不了變成“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這些煙枝雨葉改變了它們的本來麵目。隻有這樣,才能從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