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 通 珍珠)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道殘陽倒映在江麵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
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顆顆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彎弓。

注釋
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
可憐:可愛。九月初三:農曆九月初三的時候。
真珠:即珍珠。月似弓:農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句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詩人抓住了傍晚夕陽斜射下的江麵上呈現出的兩種不同的顏色,表現出江麵微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絢爛景象。

這句詩的意思是: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麵滾動。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人在這裏把天上地上的兩種景象壓縮在詩裏,通過對“露”和“月”的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秋夜一派和諧寧靜的意境。

這句詩的意思是: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麽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賞析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作品很少,這是一首頗為人稱道的小詩。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麵,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麵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麵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麵皺起細小的波紋。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是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後頓感輕鬆愜意,於是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吳大奎 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253-254
2、陳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8
賞析四

《暮江吟》寫了三個不同的“時間”。通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後兩句主要寫日落後(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後兩句還引伸出夜裏一段時間。這完全符合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於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於日落後看到了“月似弓”,再於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

大多數資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於夜間同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後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隻能是在日落後不久。此時,由於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麵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裏“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賞析三

《暮江吟》主要是寫“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詩共四句。前兩句寫夕陽斜照在江麵上的景色,這是最真實可信的暮色江景。後兩句寫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場景。詩中“九月初三”與“月似弓”上下緊扣,寫的是黃昏時的自然景色。這裏的“九月初三”,點明時間,“月似弓”則是詩人看到的景象。當然,這種景象隻能在日落後不久才能看到,因而這兩句主要還是寫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那樣是寫“美麗的夜景”。

說後兩句仍主要寫暮色江景,有其科學上的依據。根據天文學常識,九月初三日,月亮位於太陽以東約45°,形狀像個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後出現於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見時間局限於日落後2至3小時。從詩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月亮的地平高度不會很低。太低了,由於樹木、建築、霧氣等影響就不會看到。據此,讀者可以推測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當在九月初三黃昏,即日落後不久。

賞析二

《暮江吟》並非始終寫“暮色江景”。如果隻從《暮江吟》的標題看,此詩似乎應始終歌吟“日落前後”的暮色江景,但詩中“可憐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則明顯地是在寫“夜晚”。

按《辭海》裏的解釋:“露是空氣中水汽因地麵或地物表麵散發熱量,使得地麵或地物表麵的溫度低於氣溫(但仍高於0℃),而凝結在其上的水珠。常見於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由此可見,此詩標題與內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並非始終寫暮色江景。理解此詩時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特點,不能機械地隻從標題去理解內容。有人認為,此詩的標題與內容中的時間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