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古鄴城

[唐代] 岑參 [简体]

下馬登鄴城,城空複何見。
東風吹野火,暮入飛雲殿。
城隅南對望陵台,漳水東流不複回。
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

標簽: 懷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下馬走到鄴城上麵,城池空空有何所見?
陣陣東風吹起野火,日幕飄入昔日金殿。
城角與那望陵合遙遙相對,漳水滔滔東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宮殿成廢墟人已去盡,年年度廢春色來又是為誰?

注釋
鄴(yè)城:春秋齊邑,戰國魏都,三國時魏置鄴都,與長安、洛陽等合稱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戰火焚毀,民眾南徙,隋開皇十年(590)複為鄴縣。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
野火:此指焚燒枯草的火。一說為磷火,也稱鬼火。
飛雲殿:無考,當為鄴城宮殿一陳跡。
城隅(yú):城牆角上作為屏障的女牆。望陵台:即銅雀台,曹操築。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經鄴城。

賞析

首句點題,次句一個“空”字,統領全篇。此“空”,既是對鄴都故址敗落淒清環境的概括,又是詩人身臨其境所產生的茫然無著心情的流露,悲戚懷古之情寓於其中。“複何見”三字,以一設問,自然引出中間四句的具體描繪。東風,在古詩中尤為常見,如李商隱《無題》:“東風無力百花殘,”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風吹醒萬物,百花欣欣向榮。樓昨夜又東風”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來,呼應結句“春色”。

飛雲殿,從名稱上可以使作者想見當年的氣勢。而今,在這樣一個暮春的傍晚,卻隻有東風薛陣,野火飄飄,通過淒涼景象,寫出“人去盡’。這兩句例重從人事方麵寫“空”。

創作背景

此詩為岑參開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長安往遊河朔途徑鄴城時所作。詩人登臨鄴城,唯見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沒於曆史的滾滾塵埃中。詩人吊古興懷,情之所至,感而成詠。

參考資料:
1、高光複.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