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三首

結發為夫婦,於今十七年。
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
我鬢已多白,此身寧久全?
終當與同穴,未死淚漣漣。

每出身如夢,逢人強意多。
歸來仍寂寞,欲語向誰何?
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
世間無最苦,精爽此銷磨。

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
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
譬令愚者壽,何不假其年?
忍此連城寶,沉埋向九泉!

標簽: 悼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們成為結發夫妻,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
互相廝守還嫌不夠,何況現在是永遠失去!
我鬢發已多見斑白,這肉身還能堅持多久?
與你同穴為期不遠,未死時還是涕淚漣漣。

每次出門如同夢遊,逢人隻能勉強應付。
歸來時孤寂之感更厲害,又能向誰訴說?
長夜難眠,耳聽窗中飛孤螢天空雁叫聲。
世間沒有比這更痛苦的,精神從此銷磨。

人生壽命不齊本屬自然,哪裏還敢質問蒼天?
見過無數人間女子,沒有誰比我妻美麗賢惠。
如此讓愚者壽賢者夭,為什麽賢者不能延年?
不忍心我這連城寶,就這樣沉埋在九泉之下!

創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梅堯臣與妻子謝氏乘船返汴京,七月七日至高郵三溝,謝氏死於舟中。這三首詩是梅堯臣悼念亡妻謝氏之作,寫於同年。

參考資料:
1、吳孟複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8-89
2、陶廣雪 盧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論梅堯臣的悼亡詩.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
賞析

第一首是總寫。“結發”兩句以總敘起,著重在“十七年”。“十七年”而“相看猶不足”,便見愛之深、情之摯。“相看不足”之時,忽然中路“長捐”,詩人十分悲痛。語愈平淡,情愈真切。

元稹《遣悲懷三首》詩中說“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梅堯臣也寫謝氏身後的個人心情:由自己“鬢已多白”料想到“身寧久全”,逆計“同穴”之期當在不遠,可強作寬解;然而在“未死”之前,則一息苟存,即有“淚漣漣”而不能自止。幾番轉折,愈轉而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