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北征

[唐代] 李益 [简体]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山下了一場大雪,從青海湖刮來的風更添寒冷。行軍途中,戰士吹起笛曲《行路難》。
聽到這悲傷的別離曲,駐守邊關的三十萬將士,都抬起頭來望著東升的月亮。

注釋
偏:一作“遍”。行路難:樂府曲調名,多描寫旅途的辛苦和離別的悲傷。
磧(qì):沙漠的意思。這裏指邊關。
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參考資料:
1、龔勳.影響孩子一生的國學啟蒙經典 -唐詩三百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1:70
賞析

詩的首句“天山雪後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隻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隻用“橫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這裏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後兩句“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裏”、“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顯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後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裏,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德宗貞元元年(785)至四年間在杜希全幕中之時。此時李益入塑方節度使崔寧的幕府,隨著崔寧在祖國邊疆巡視時,感受到軍隊已經不複盛唐的雄壯豪邁,有感而發作出的詩篇。李益選取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麵,以快如並刀的詩筆把它剪入詩篇,著成《從軍北征》。

參考資料:
1、郭弘.色、音、情的完美組合——析李益七絕《從軍北征》藝術特色[J] .社科縱橫,2007(09)
2、佘正鬆.邊塞詩選.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