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宋代] 楊樸 [简体]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標簽: 七夕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樣怎麽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隻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注釋
七夕:節日名。夏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話,七夕牛朗織女在天河相樣。
未樣:不明白,不理解。
不道:豈不知道。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在未曾相會的時候,牽牛星的心意,不知怎樣,據我替他設想,須要邀請織女星來,弄那織棉的金梭子。
年年的賜給人問的許多巧,卻不知道人間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注釋
⑴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若何:怎麽樣。
⑵“織女”句:織女,在銀河東,織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織女。織女傳說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孫,會紡織,韓愈待“天孫為織雲錦裳”。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據題意,當知這首詩是作者於某年七夕所作。神話中說,農曆七月七日,郎織女此夜將有一年一度的相會。舊俗在這天晚上,婦女們對空擺上織物,向織女乞求智慧機巧,稱為“乞巧”。這首詩通過詠七夕的乞巧而諷刺人間爾虞我詐的醜惡現象。

參考資料:
1、沈祥源.千家詩助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
賞析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麽主意,是怎麽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雲霞。這裏的“須”字,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麵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