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風水洞作

[宋代] 蘇軾 [简体]

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故應為我發新詩。幽花香澗穀,寒藻舞淪漪。
借與玉川生兩腋,天仙未必相思。還憑流水送人歸。層巔餘落日,草露已沾衣。

標簽: 田園,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地、水、風、火從來都是所在充滿的,這裏風水絕佳,又有什麽可疑的呢!這是故意讓我寫詩讚美的吧。各種幽雅的花香氣四溢,飄到了整個山澗、山穀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隨風起舞,水麵上漾起細小而成圈的波紋。
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給盧仝泡茶喝,他一定會覺得兩腋習習生風,有飄飄欲仙之感,這樣,恐怕他連天仙都不會戀慕了。還煩請流水把我送回家。

高峰上隻剩下將要落山的太陽,草叢中的露水已經沾濕了我的衣裳。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蘇軾遊風水洞,被風水洞的美景所吸引,作該詞描敘遊覽的經曆和感受。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曆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48-150
賞析

上片著重寫風水洞中清美的境界。開頭兩句緊扣題目中“風水”二字落筆,以議論領起全詞:“四大從來都遍滿,此間風水何疑!”這是用佛家的眼光觀照自然,是對“風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種詮釋。毫無疑問,這是詞人接受了佛家宇宙觀的一種體現。詞人仿佛接觸到了“源頭活水”由此獲得了創作的靈感:“故應為我發新詩。”而後著力寫詞人在風水洞發現的別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澗穀,寒藻舞淪漪。

”這兩句扣住了風水洞“流水不竭”、“清風微出”的特點,結合著詞人的視覺感受和嗅覺感受,寫出了一個藏嬌蘊秀、清美絕人的境界,多少也帶有“妄意覓桃源”(《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詩)的思想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