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寒食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
自己的白頭發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麵容也已經顯得蒼老。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隻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注釋
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客思”二句是說客思如春風裏的柳條之多客。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
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裏;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巾:頭巾。雪:白發。
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鑒賞

王安石回江寧為父親和長兄王安仁掃墓,不覺悲思萬縷,淚若江潮,白發先出,朱顏早凋,因而發出了軒冕不足樂、終欲老漁樵的感慨。大概是從父兄雖然學問卓越、誌節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慘淡經曆受到觸動,引發了他潛藏於心中的歸老田園、漁樵為生的意願。然而他也隻能借詩抒懷,不能付諸於實際。

此詩一方麵是表達了作者在掃墓時對父親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麵也是對自己推行新法時的艱難處境作了一番慨歎。

作者用“雪”與“朱”兩個頗具色彩的字極其生動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頭發與容顏因操勞過度而出現的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隻有三十二歲,本該是黑發朱顏,但現在是“白發爭出”“朱顏早凋”,顯然是想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感慨:自己雖然身居官位,卻絲毫沒享受到當官本該有的樂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至於才過而立之年就華發早生、蒼顏畢現,世事實在是太艱難了。

創作背景

王安石之父曾為江寧通判。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卒於官,葬於江寧牛首山(今江寧縣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下此詩。詩人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