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代] 陸遊 [简体]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三萬裏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眺霄觸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
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創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公元1192年(宋光宗紹熙三年)的秋天,陸遊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本詩是其中一首。

參考資料:
1、賴漢屏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981-982
賞析

要想理解這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嶽”,於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陸遊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遊傳》以及陸遊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遊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辟為幹辦公事。

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遊收複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借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複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遊把這麽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麽“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