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譯文
春天漢壽城邊野草叢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麵荊棘滿布。
田裏的牧童燒化著丟棄的芻狗,路上的行人在觀看墓前的石麟。
指示路途的華表,如今已經被雷電轟擊得半殘;縱橫的斷碑,通體蒙塵,碑文依稀可辨。
不知什麽時候又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呢,到那時,這裏又會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釋
漢壽:縣名,在今湖南常德東南。
荊榛:荊棘。
牧豎:牧童。
芻狗:古代用茅草紮成的狗作祭品,祭後就被拋棄。
陌:田間小路。
石麟:石頭雕刻的麒麟,這裏泛指古代王公貴族墓前的石刻。
才見:依稀可見。
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此詩雖題為春望,但所望卻是滿目荒涼衰敗景象,這樣的景色正寄托著詩人遭貶謫後的身世淒涼之感,乃是以景寫情之篇。
這首詩雖然極力地描繪了漢壽城遺址的荒涼、破敗的景象,但是格調毫不低沉。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充分地表現了詩人發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使全詩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打破了一般律詩起、承、轉、合的框框,首、頷、頸三聯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荒蕪、破敗的景象,構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次。
此詩為作者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時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想起登臨古城的所見所感,想見滄海桑田的巨變,唏噓不已,便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