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

[唐代] 杜甫 [简体]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穀裏。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裏為我色惆悵。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
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
東飛鴐鵝後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癡。
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
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
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
黃蒿古城雲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
我生何為在窮穀,中夜起坐萬感集。
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遊。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複休。
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個遊子字子美,滿頭蓬亂的頭發蓋過了耳朵。
終日跟在猿猴後麵撿些橡樹籽充饑,還是大冷天,山穀裏太陽也下山了。
中原還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腳都凍開裂了,皮肉壞死。
啊,我唱起第一首歌來已是悲傷不已,淒涼的風又為我從天上刮來。

長鏟長鏟有白木頭做的杆啊,我就靠你活命。
山上大雪找不到黃精的幼苗,我的衣服怎麽拉扯也蓋不住小腿骨。
我和你一塊空手回來,屋裏男女餓的直哼哼,再沒有別的聲音。
啊,我剛唱起第二首歌來,鄰居也為我惆悵不堪。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杜甫在唐肅宗幹元二年(759年)十一月所作。這一年杜甫四十八歲。七月,他自華州棄官流寓秦州,十月,轉赴同穀,在那裏住了約一個月,這是他生活最為困窘的時期。一家人因饑餓病倒床上,隻能挖掘土芋來充腸。在饑寒交迫的日子裏,詩人以七古體裁,寫了這七首詩。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36-140
2、陶道恕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04-505
賞析

唐肅宗幹元二年(759年)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謂“一歲四行役”,說的便是這一年。這一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這七首詩所寫的,真是到了“慘絕人寰”的境地。他采用七古這一體裁,描繪流離顛沛的生涯,抒發老病窮愁的感喟,大有“長歌可以當哭”的意味。

在內容上,第一首從自身作客的窘困說起;第二首寫全家因饑餓而病倒的慘況;第三首寫懷念兄弟;第四首寫懷念寡妹;第五首,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東又回到同穀;第六首由一身一家說到國家大局;第七首集中地抒發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在結構上,七首相同,首二句點出主題,中四句敘事,末二句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