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雪

帝鄉歲雲暮,衡門晝長閉。
五日免常參,三館無公事。
讀書夜臥遲,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瓊花墜。
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
豈敢患貧居,聊將賀豐歲。
月俸雖無餘,晨炊且相繼。
薪芻未闕供,酒肴亦能備。
數杯奉親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饑寒,相聚歌時瑞。
因思河朔民,輸稅供邊鄙。
車重數十斛,路遙幾百裏。
羸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
夜來何處宿,闃寂荒陂裏。
又思邊塞兵,荷戈禦胡騎。
城上卓旌旗,樓中望烽燧。
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處行,牢落窮沙際。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為蒼生蠹,仍屍諫官位。
謇諤無一言,豈得為直士。
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
不耕一畝田,不持一隻矢。
多慚富人術,且乏安邊議。
空作對雪吟,勤勤謝知己。

標簽: 詠物,憂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皇家京城已經是歲暮,我的柴門白日常關閉。
因雪免去五日的朝參,三館關門停止辦公事。
我因讀書夜裏睡得遲,以致多成白日酣然睡。
睡起猶覺冷氣透皮骨,窗外仍見雪花紛紛墜。
披起外衣走出門外看,大雪飄飄揚揚滿天地。
我哪敢為貧居而憂慮,聊且舒開笑臉慶豐歲。
我月薪雖然毫無多餘,晨炊還能日日相接繼。
柴草生活用品未缺供,美酒佳肴尚能來置備。


幾杯美酒孝敬給親老,一杯不忘均分給兄弟。
妻子兒女不會受饑寒,歡聚一起共同頌祥瑞。
因此想起河北的人民,推拉貨車供應給邊鄙。
車子載著重貨幾十斛,艱難路程遙遙幾百裏。
疲弱牲口凍得走不動,車陷凍土再也拉不起。
夜來天寒又在哪裏宿,隻能露宿荒坡野地裏。
再想那遙遠的戍邊卒,日夜肩著戈戟防胡騎。
城上軍旗高高隨風揚.城樓日夜警覺望烽燧。
弓硬挽弓還需添力氣,盔甲冰寒冷入骨與髓。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作者在汴京供職。任右拾遺直史館。當時北宋跟契丹(後稱“遼”)正打仗,北方軍民深受戰亂、征徭之苦。作者深感問題的嚴重性,自己沒有盡到諫官的職責。適逢汴京大雪苦寒,感懷傷事,於是寫下了這篇作品。

參考資料:
1、葛成民等.中國古典文學 中: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08:810
賞析

全詩可分五段。第一段從篇首至“飄飄滿天地”,從題麵敘起,寫歲暮深居值雪。這段文字很平,但有兩方麵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氣的奇寒:“衡門晝長閉”“五日免常參”二句寫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簡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慣例,官署亦不辦公,這些都間接表明歲暮天寒的影響。“睡起毛骨寒,窗牅瓊花墜”則是通過描寫漫天飛揚的大雪直接表達天氣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閑逸。

既無案牘勞形之苦,複多深夜讀書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來。一日睡起,忽覺寒氣入骨,有玉屑一樣的白花飛入窗內,於是“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十個字對雪沒有作細致的描繪,卻全是一種瀟散愉悅的情味。這裏寫天寒,寫閑逸,無不是為後文寫邊地兵民勞役之苦作鋪墊或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