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宮

湘波如淚色漻漻,楚厲迷魂逐恨遙。
楓樹夜猿愁自斷,女蘿山鬼語相邀。
空歸腐敗猶難複,更困腥臊豈易招?
但使故鄉三戶在,彩絲誰惜懼長蛟。

標簽: 懷古,悼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湘江如淚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隨浪而去,他的怨恨永無絕期。
夜晚的楓樹林中猿啼使人愁斷腸,唯有穿著蘿帶的山林相邀。
埋在土裏,身形腐敗,魂魄難以招回,更用說是葬身魚腹了。
隻要楚地後人還在,誰會可惜那喂食蛟龍彩絲包的食物?

注釋
漻漻:水清澈貌。
楚厲:指屈原,他投沼羅江而死,無後人、無歸處,古稱“林無所歸則為厲”(《左傳》昭公七年),亦可稱“迷魂”,即冤魂。
女蘿山林:女蘿,菟絲,一種緣物而生之藤蔓;山林,山中之神,或言以其非正神,故稱“林”。
猶難複:與“豈易招”均指難以為楚厲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後,身體腐爛了,葬身魚腹了。
困腥臊:屈原自沉,葬身魚腹,故日“困腥臊”。

賞析

這首詩不同於其他憑吊屈原的詩文,它並未從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著筆,通篇自始至終緊緊圍繞住屈原的“迷魂”來寫:首聯寫迷魂逐波而去,含恨無窮;頷聯寫迷魂長夜無依,淒涼無限;頸聯歎迷魂之不易招;末聯讚迷魂終有慰藉。這樣圍繞迷魂來構思,內容集中,從各個方麵,各個角度,反複書寫,從而使詩具有回環唱歎之致。

詩的前四句是以景寫情。屈原忠而見疑,沉湘殉國,此詩亦即從眼前所見之湘江落筆。“湘波如淚色漻漻,楚厲迷魂逐恨遙”。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曆史背景和寓意,注家說法不一。近人張采田認為是公元848年(大中二年)詩人由桂州(今廣西桂林)鄭亞幕返長安途經潭州(今湖南長沙)等地時作,專吊屈原,並無其他寓意。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