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遊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怎麽才能出去呢?怎麽才能出去呢?劃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麽渡,怎麽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此詞是記遊賞之作,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麽,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麵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有時候,一件細小的、但饒有興味的往事,會反複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當時經曆的生動情景,會曆曆如畫,在眼前重現;當時的興奮和激動,也會再次在心頭湧現,印象還是那樣的新鮮。如果你是一個有才能的文學家,你就會真實地描繪出這種經曆和心情,吸引讀者也進入你再現的那個境界,分享你的激動。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裏,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裏作什麽?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貪玩活潑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