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帷裏。長漏伴人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
譯文
在秋夜的帳帷裏,那計時的滿滴長久地陪伴著貴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漸漸涼了,輕薄的繡被已用上了,床上彌漫了一片秋天的氣氛。
晨光浸透窗紙,窗外報曉的雄雞發出第一陣鳴聲,雞聲斷斷續續,又從耳邊傳來,天已亮了,但雞聲還未停息。
注釋
⑴謁金門: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不怕醉》、《出塞》。
⑵帷:帳子。
⑶漏:古代計時的工具,用壺滴水的方法計算。這裏代指時間。
⑷玉枕:陶瓷枕,以示華貴之用物。繡被:指綢緞一類的被子,富貴人家的征示。
⑸已:前“已”,已經。末“已”,停止。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秋。是時,蘇軾在杭州通守任上。常與朋友遊西湖、孤山,登柏山、竹閣,常遇少婦慕名求詞,蘇軾作詞以贈之,此詞就是其一。
上片,寫秋夜思的涼色。“秋帷裏,長漏伴人無寐。”不說貴人心不平靜,而說長漏與貴人為伴不能人眠,躺臥“秋帷”,煎熬“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不說貴人秋思心涼,而說“玉枕”低枕而“涼”,“繡被”頓時而“輕”薄。這涼玉枕,這輕繡被,滲透著“一番秋氣味”,彌漫在貴人的“秋帷裏”。
或許就是這“玉枕”、“繡被”、“秋氣味”,正是引起貴人“無寐”心涼的媒介。而這一幕就發生在夜色無聲的“秋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