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懷古二首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裏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成千上萬的彩船行駛在運河兩岸的翠柳中間,但這支船隊載到揚州後再也沒有回還。
應該是上天教人們開通汴河,這裏一千餘裏的地麵上看不到一座山巒。

都說隋朝亡國是因為這條河,但是到現在它還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暢通無阻。
如果不是修龍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煬帝的功績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注釋
舸:大船。
載到揚州盡不還:隋煬帝楊廣遊覽揚州時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
汴水:汴河,即通濟渠。
水殿龍舟事:隋煬帝下揚州乘龍舟的風景的事。
共禹論功:作者在這裏肯定了隋朝大運河的積極意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的。

賞析

第一首詩的“萬艘龍舸能代指隋煬帝的船隊。全詩描述了隋煬帝遊覽揚州的豪華船隊以及大運河的地理環境,詩中隱含了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的曆史事實。詩說當年的浩然盛大的場麵如今已經不複存在,實質是說當時的唐帝國早已是連隋煬帝時也比不得了。這是對當政者的警訓,意味深長。

第二首詩第一句從隋亡於大運河這種論調說起,而以第二句反麵設難,予以批駁。詩中說:很多研究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歸咎於運河,視為一大禍根,然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對經濟聯係與政治統一有莫大好處,曆史作用深遠。用“至今能二字,以表其造福後世時間之長;說“千裏能,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遼闊;“賴能字則表明其為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讚許的意味。

創作背景

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唐詩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寫這個曆史題材的,大都指稱隋亡於大運河雲雲。皮日休生活的時代,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對於曆史的鑒戒,一般人的感覺已很遲鈍了,而作者卻以詩文的形式有意重提這一教訓。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288-1289 .
2、遊國恩 等 .中國文學史(二)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