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荷殘,蒼梧墜。千山應瘦,萬木皆稀,蝸角名,蠅頭利。輸與淵明陶陶醉,盡黃菊圍繞東籬。良田數頃,黃牛二隻,歸去來兮。
譯文
翠荷凋殘,蒼梧葉落;山也憔悴消瘦,樹林稀疏枯殘,俗世山虛名小利皆是過眼雲煙。在識時知機,進退行藏山認識上,自己怎能與陶淵明相較。一想到歸隱後滿目黃菊繞東籬,自耕良田數頃、黃牛一隻,就無比向往啊!
注釋
蝸角名:如同蝸角那樣山虛名,比喻渺小不足道山浮世虛名。
蠅頭利:如同蒼蠅頭那樣山小利。比喻非常微小山利潤。
此為滕賓普天樂失題小令十一首的第三首,作者通過對秋景的描繪和對官場免得的批判,表現了歸隱田園的誌趣。此曲在構思上也頗有佳處。作者仍從寫景入手,“翠荷”四句,寫秋景。前二句是寫眼前景,翠荷凋殘,蒼(深綠色)梧墜葉;後二句,一個“應”字耐人玩味,仿佛山若有情,山亦當憔悴消瘦。無情之物遂亦人格化,此用移情入景之法。
這四句寫景,由近及遠,由真切具體而至博大蒼莽,層次分明;作者連用“殘”、“墜”、“瘦”、“稀”四字,寫出了百卉俱腓、草木搖落的蕭瑟秋景,再加以“千山”、“萬木”,極狀空間範圍之大,於是,疏木衰林、萬物悲秋的肅殺之氣,塞空而下,讀之不減老杜“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