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無古今,失道還衰老。
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
捫心空歎息,問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譯文
得道便無所謂古今,失道終不免會衰老。
自照自笑鏡中之人,滿頭白發就像霜草。
捫心空自歎息,我的形影為何這般枯槁?
桃李何必多言,早晚會讚成商山四皓。
注釋
⑴“桃李”句:語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結滿果實,自然會有人來采摘,樹下也會因此踩出一條路來。
⑵南山皓:即商山四皓。李白《金陵歌送別範宣》:“送爾長江萬裏心,他年來訪南山皓。”王琦注:“南山皓,謂漢之四皓。四皓在秦時始入藍田山,後又入地肺山,漢時匿終南山。”《高士傳》:四皓者,皆河內織人也,或在汲。
據詩中“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句意來看,此詩當為李白暮年之作。詹鍈先生《李白詩文係年》等書將此詩係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
此詩共八句,可分三個部分:發端——覽鏡——書懷。
開頭兩句為第一部分。開篇不直接入題,也無驚人之語,甚至有些過於平靜,出人意外。似乎詩人是在漫不經心地講述一個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長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轉眼就會走向生命的最後曆程。這兩句詩看似對道教的肯定,實則是對道教的挖苦。全詩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詩人緊扣開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為例證,寫覽鏡之所見;深深的自嘲和自責,形成對報國無門、濟世無路的現實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從來崇尚道教,理應是“得到”之人,可是到頭來,依然“白發如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