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崔侍禦

[唐代] 李白 [简体]

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係舟。
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
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脁樓。
此處別離同落葉,朝朝分散敬亭秋。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聽著猿啼內心不盡的憂愁,離開家鄉時間太長我如同一隻失去纜船的小舟四處飄泊。
最為可憐的是我如孤雁獨自南飛大海,於是羨慕雙溪還知道向北而流。
崔侍禦您屢次解下陳蕃之榻來招待我,我這匆匆過客卻難以登臨謝脁樓。
此處您我別離就如同落葉飄飛,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飛散而去。

注釋
崔侍禦:即崔成甫,長安人,開元中進士及第,任秘書省校書郎,轉馮翊縣尉、陝縣尉,後攝監察禦史,天寶五年(746),為李林甫所排擠,貶黜湘陰,幹元元年卒(見鬱賢皓《李白叢考》)。
宛溪:在安徽宣城。
去國:指離開長安。不係舟:比喻漂泊不定。《莊子·列禦寇》:“泛若不係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一雁飛南海:喻崔成甫之返湘陰。
雙溪:在宣城東土山下。

鑒賞

這首詩前二句點明地點、時間、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畫麵,渲染出淒涼的氛圍。秋夜是淒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為淒寒;離別是令人傷感的,而在離別之前的夜晚,目睹滿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則尤為傷感。詩人將離開故地稱為“去國’’,見出詩人對宣城依戀之深;把將要開始的漫遊比作“不係舟’’,顯見詩人在此地隻是短暫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戀深,烘托內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兩句緊承上文,進一步展示詩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飛,故有“獨憐”之歎;又由南飛之雁的孤獨,轉生“卻羨"雙溪“北”流之感。這裏,詩人通過一“南”一“北”,一“憐”一“羨”,曲折地表達了不願南行,卻隻得南行;渴望北歸,又無法北歸的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