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動灌嬰井,尋陽江上風。
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
落景轉疏雨,睛雲散遠空。
名山發佳興,清賞亦何窮?
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
相思俱對此,舉目與君同。
譯文
尋陽江上大風吹動巨浪,灌嬰井中亦水翻如濤。
揚帆啟航馳在天一般大的如鏡湖麵,直向彭蠡湖東麵而去。
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待天放晴雲朵散向遠空。
名山佳景引發人們佳美的情興,清觀幽賞怎能有所窮盡?
巨大的石鏡之上又有明月高掛,香爐峰上彩虹明滅。
相思之時您我共對廬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見美景相同。
注釋
尋陽城:即潯陽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尋陽:即潯用,原為湓城縣(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為潯陽縣,治所在現今江西九江。彭蠡:蠡讀lǐ,彭蠡湖,這裏指鄱陽湖。黃判官:李白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詳,判官為觀察使、節度使的僚屬。
灌嬰井:據《元和郡縣誌》載,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灌嬰(漢初大臣)主持築建湓(pén)口城(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因地處湓水入長江口得名)。
此詩為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歲時下尋陽泛舟鄱陽湖寄友人黃判官之作。李白流放夜朗遇赦後,自江夏來到尋陽城(即潯陽,今江西九江)的彭蠡湖(即鄱陽湖),作此詩寄給友人黃判官。
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
“浪動灌嬰井,尋陽江上風。”借用鋪敘的方法,描寫鄱陽湖的水翻如濤、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中描寫了鄱陽湖和廬山的雄奇壯麗景象,境界開闊,想象豐富。
“開帆入天鏡,直向彭湖東。”以形象的比喻寫開船進入明亮如鏡、水天一色的鄱陽湖的情景,尤為生動。所以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說:“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此詩篇末在暢敘遊興之中流露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簡而意深。
“落景轉疏雨,睛雲散遠空。名山發佳興,清賞亦何窮?”描繪出一幅夕陽墜落、稀疏雨灑、睛雲飄散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