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
洪波洶湧山崢嶸,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嵐氣滅,謂逢山陰晴後雪。
回溪碧流寂無喧,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
了然不覺清心魂,隻將疊嶂鳴秋猿。
與君對此歡未歇,放歌行吟達明發。
卻顧海客揚雲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
洪波洶湧山崢嶸,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嵐氣滅,謂逢山陰晴後雪。
回溪碧流寂無喧,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
了然不覺清心魂,隻將疊嶂鳴秋猿。
與君對此歡未歇,放歌行吟達明發。
卻顧海客揚雲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譯文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圖。舉燭前觀,但見滄洲清逸,招人欲去。
仙山高峻崢嶸,四周洪波洶湧,神山光華匹照,猶如丹丘,遙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山中崗氣已滅,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陰晴後之雪景。
碧溪回流宛轉,卻寂然無聲,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見此圖畫,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疊嶂之中聽到了秋猿的叫聲。
與君對比,歡賞不已,於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回首看見畫中的海客高揚雲帆,便不禁產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天寶三載(744),李白四十四歲。春,李白上疏唐玄宗請求退隱,唐玄宗詔許。李白在待詔翰林期間,親眼見到國君荒淫,故作詩以諷刺之。此詩當作於天寶三載(744)李白即將想離京之前。
此詩是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與感受。全詩可分為兩段。
首二句點題,寫晚上秉燭觀看壁畫,壁畫中畫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洶湧;山,高峻崢嶸。第四句寫詩人對壁畫的總體印象:就像處在仙境裏隔海遙望赤城山一樣。五六句說山水間沒有霧氣,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陰道上雪後初晴那樣美。七八句說壁畫中雖然流水回旋,可是聽不到絲毫的湍流聲,幽靜得就像避亂之秦人處在桃花源一樣令人安詳。桃花源本來幽靜,月下桃花源則更為安靜。“窺花源”以上八句寫觀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