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譯文
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隻見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與恨,到什麽時候才能消散?
波濤洶湧的江水正卷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響起如怨如訴、不絕如縷的塞外悲笛。試問到哪裏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那萬重青山外,千裏煙波的盡頭、鬱鬱蔥蔥的地方。
注釋
霜天曉角:詞牌名。又名“月當窗”、“長橋月”、“踏月”。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該詞為登蛾眉亭遠望,因景生情而作。風格豪放,氣魄恢宏。
蛾眉亭,在當塗縣(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東梁山,西梁山夾江對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麵臨長江,山勢險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磯,為古時大江南北重要津渡、軍家必爭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磯上。
上闋以寫景為主,情因景生。“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險景天成: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隻見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詞人見奇景而頓生豪情,“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前句是說:那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宛如美人剛剛用黛石塗過的兩抹彎彎的蛾眉。
此詞可能是元吉在赴鎮江途中經采石時作(他在鎮江留六十日,次年正月即以考功郎征赴臨安,故離鎮江後不便再有采石之行)。《宋史·孝宗本紀》載,公元1164年(隆興二年)舊曆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動,醞釀向金求和。
詞為登蛾眉亭遠望,因景生情而作。風格豪放,氣魄恢宏。
詞的上片,采用於動寫靜手法。作者隨步換形,邊走邊看。起句“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氣勢不凡。先是見采石磯矗立前方,作者抬頭仰視,隻覺峭壁插雲,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實際上,采石磯最高處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隻因橫空而來和截江而立,方顯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頂的蛾眉亭後,低頭俯瞰,又是另一幅圖景。隻覺懸崖千尺,直逼江渚。這開頭兩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偉壯麗,極富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