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
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
馬蹀閼氏血,旗嫋可汗頭。
歸來報明主,恢複舊神州。
譯文
軍中的號令好似疾風暴雷,官軍的聲威震動了大地的每個角落。
軍隊長驅直入,必將迅速收複河洛一帶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帶。
戰馬到處,踏著入侵之敵的血跡,旗杆上懸掛著敵國君主的頭顱。
官軍勝利歸來,把好消息報告皇帝,收複了失地,祖國又得到了統一。
注釋
紫岩張先生:指抗金名將張浚,詩人朋友。
北伐:指張浚以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事的身份,召集諸將至平江府,準備北伐事。詩人也是北伐將領之一。
風霆:疾風暴雷。形容迅速,雷厲風行。
天聲:指宋軍的聲威。
北陬 (zōu):大地的每個角落。
河洛:黃河、洛水,這裏泛指金人占領的土地。
蹀 (dié):踏。
閼氏(yān zhī):代指金統治者。匈奴的王後,這裏代指金朝侵略者。
這首詩頌揚張浚指揮有方,號令暢達,致使宋軍的聲威震撼天下、包括北方原境內外的各個角落。這首詩不是一般的贈送酬答之作,而是一首雄偉嘹亮的進行曲,一首愛國主義的佳作。
“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號令是北伐出師的號令,天聲是大宋天朝的聲音,這聲音,北方遺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範成大《州橋》詩雲:“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有了這樣的基礎,北伐號令一出,即如颶風雷霆迅速傳播,很快震動了最北邊的角落。用這種天風海雨之勢超筆,充分襯出民心士氣的雄壯和誓複故土的決心,使全詩充溢著高昂亢奮的情調。
公元1134年(紹興四年),金兀術和偽齊漢奸劉豫的軍隊聯合南侵,張浚被任命為防守長江的統帥,這時詩人率領的軍隊也參加了防禦戰。當張浚出發到前線督戰時,詩人寫了這首詩替他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