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賞牡丹

[宋代] 蘇軾 [简体]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裏珠簾半上鉤。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戴上一朵鮮豔的牡丹花自己並不感到難為情。牡丹花因為被插在老人頭上而感到難為情。
賞花飲酒,沉醉歸來,引得路人哄笑。十裏長街,珠簾上卷,百姓們爭看這位放蕩不羈、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太守。

注釋
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簪(zān)花:在頭上插花、戴花。
羞:難為情。
扶:攙扶。
珠簾:珍珠綴成的簾子。
半上鉤:簾子全部卷起來。

創作背景

宋熙寧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跟隨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園中集會賞牡丹,賞花第二天沈大人向眾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蘇軾看到賞花畫麵的壯觀、恢弘的書籍以及與諸位市民一同遊玩的快樂有感而寫下這首《吉祥寺賞牡丹》。

參考資料:
1、徐培均.《蘇軾詩詞選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10
賞析

此詩即是當時記實之作,表現了觀賞牡丹的熱烈場麵和詩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簪花之趣。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波瀾,“花應羞上老人頭”,說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增添了不少情趣。兩個“羞”字,一說人,一說花,相映成趣,語妙天下。同時說明包括詩人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麵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