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譯文
你倆乘船走了,船兒飄飄遠去。多麽思念你嗬,心中煩躁不安。
你倆乘船走了,船影漸漸隱沒。多麽思念你嗬,切莫遭遇災禍!
注釋
二子:衛宣公的兩個異母子。
景:通憬,遠行貌。泛泛:飄蕩貌。景:聞一多《詩經通義》“景讀為‘迥’,言漂流漸遠也”。
願:思念貌。
養(yáng羊)養:心中煩躁不安。
瑕:訓“胡”,通“無”。“不瑕”,猶言“不無”,疑惑、揣測之詞。
此詩的寫作背景,據《毛詩序》所說,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毛詩序》雲:“《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衛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毛傳雲:“宣公為伋取於齊女而美,公奪之,生壽及朔。朔與其母訴伋於公,公令伋使齊,使賊先待於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其節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又殺之。
”劉向《新序·節士》則說壽知其母陰謀,遂與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殺伋,“方乘舟時,伋傅母恐其死也,閔而作詩”。現代學者有認同“閔伋、壽”之說者,但持不同意見者亦多。聞一多先生猜測它“似母念子之詞”(《風詩類鈔》),也有學者斷為一位父親送別“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將它視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詩,恐怕也無錯處。總之坐實詩的本事,似乎比較牽強,還是將此篇視為一首送別詩比較合適。
據複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析,此二子是指衛國公子晉的兩個兒子伋和壽。他們為兄弟情誼,爭先赴死。衛國人感其精神,就編寫了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