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

[南北朝] 鮑照 [简体]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歎複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麽能走路歎息坐臥惆悵。
喝酒來寬慰自己,因舉杯飲酒而中斷歌唱《行路難》。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麽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麽。

注釋
“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瀉,傾,倒。
“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致的事。
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舉杯斷絕歌路難: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斷絕:停止。
斷絕:停止

賞析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製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歌起筆陡然,入手便寫水瀉地麵,四方流淌的現象。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麵,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裏,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某種人生哲理。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

創作背景

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蕩。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誌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詩歌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