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歲九月九日

靡靡秋已夕,淒淒風露交。
蔓草不複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衰頹零落秋已晚,寒露淒風相繚繞。
蔓草稀疏漸枯萎,園中林木空自凋。
清澄空氣無塵埃,天宇茫茫愈顯高。
悲切蟬鳴已絕響,成行大雁啼雲霄。
疏物更替常變化,人生怎能不辛勞!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飲酒自能樂陶陶。
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

注釋
靡靡(mǐ):零落的樣子。陸機《歎逝賦》:”親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已夕:己晚。
蔓草:蔓生的草。蔓:細長不能直立的莖,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餘滓(zǐ):殘餘的渣滓,指塵埃。
叢雁:猶群雁。叢:聚集。
疏化:疏物,指宇宙自然。
沒:指死亡。
稱(chèn):適合。
永:延長。《詩經·小雅·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賞析

本詩章法平簡,前八句寫景,後八句抒情。然而由於詩人的高超樸真,前後之間絲毫沒有隔離之感,而是渾然一體,一樣的自然灑脫。陶淵明寫秋,可謂一絕。

這首詩是公元409年(義熙五年)重陽節作,前八句“靡靡秋已夕,淒淒風露交。蔓草不複榮,園木空自凋。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嗚雲霄”描寫時景。

第一、二句“靡靡秋已夕,淒淒風露交。”寫的是九月已是暮秋,淒涼的風露交相來到。“靡靡”,漸漸的意思。用這“靡靡”與下“淒淒”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點明秋天將盡,風霜時下,定下淒清寒涼的基調。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晉義熙五年(409),陶淵明四十五歲。陶淵明歸園田居躬耕已四年餘。去歲六月遇火,如今“茅茨已就治”,重新恢複了鄉間常規生活。又是重九暮秋,傷時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紛爭的官場,歸耕於寂靜的田村,時感的強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後下世,淵明十分哀傷,常觸發人生短促之慨。

參考資料:
1、柯寶成編著.陶淵明全集:崇文書局,2011.12: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