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宋代] 蘇軾 [简体]

雨後春容清更麗。隻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麵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裏。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隻有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麵都是水。弧形的江麵,仿佛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發髻。
萬裏外的家鄉來了一封信,問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隻有回頭拚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淚涕。

注解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並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

賞析

詞開篇寫景,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可是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物我對照,更反襯出鄉思之深。以下接著寫北固山一帶碧水環山的秀麗景色。弧形的江麵,仿佛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發髻。上片主要寫景,在作者筆下展開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麗的春景,眼前的圖畫般的美景,卻鉤起了作者無盡的鄉愁,在這裏作者運用了物我對照樂景襯哀愁的寫法,山水雖美,但終不是自己的故鄉。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側重寫自己的思鄉的心情。作者落筆對麵,先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鄉,而是寫收到鄉書一封, “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從這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詞人的 家人急盼遠方的遊子歸家的殷切心情,以虛寫實,更可見作者的耐思鄉之情。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鄉親友的聯係全靠江船通郵,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蘇軾在潤州京口收到家鄉來的一封書信,信中殷勤致意,詢問歸期,蘇軾的思鄉之情便難以抑製了,在身為宦遊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作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王思宇主編.蘇軾詞賞析集:巴蜀書社,19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