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係?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你向什麽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裏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是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是誰用繩索係住明月在天上高懸?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到人間?
據說月亮是經海底運轉,這其中的奧秘無處尋探,隻能讓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煩。又怕那長鯨在海中橫衝直撞,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

蛤蟆本來就熟悉水性,為什麽玉兔也能在海中遊潛?假如說這一切都很平安,為什麽圓月會漸漸變得鉤一樣彎?

賞析一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象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吊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麽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裏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隻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麵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係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

鑒賞

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

從體裁上看,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曾作《天問》,通篇設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在這首《木蘭花慢》詞中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摹仿屈原的《天問》體,創造性地采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饒帶湖閑居時的作品。辛詞繼承《楚辭》的傳統是多方麵的,像這首直接用“天問體”來表現,也是一例。

參考資料:
1、蔡義江著 .懷我好音:詩詞體裁與唐宋名篇鑒賞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8-8-1 :208頁 .
賞析二

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詞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這首詞有兩個特點:一是構思與前人不同,"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而這首卻寫的是月亮西沉以後的情景;二是自覺地學習屈原,運"用《天問》體"形式。  詠月,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主題之一。僅以唐宋詩詞而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月"為線索,組織全篇,提出了某些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問月》:"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複春,姮娥孤棲與誰鄰?"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看,這些不同的詩詞都在向"天"提問,故此也都與屈原的《天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這首《木蘭花慢》實際上是繼上述諸詩詞之後,在歌詠明月這一題材上的新的發展。其特點可歸納為下述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