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賞析

這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情景交融,淒楚動人。

一二句先寫登樓的所見所感。“城上高樓”之“高” 字,顯示出詩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樓遠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遠,足見思之甚切。因為他們五人同遭迫害,命運休戚相關,友誼真摯,雖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寫眼之所見,是說柳州城周圍都是荒涼偏遠之地,寫出他們謫所之艱苦。望到極處,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麵寫出他們四人所貶之處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麵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樣,茫茫不斷。這是由實而虛的寫法。

三四句“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近處所見。惟其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致。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原《離騷》有雲:“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又雲:“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這裏,芙蓉與薜荔,正象征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颭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於風,而驚風仍要亂颭;薜荔覆牆,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不禁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彌漫。在這裏,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著鹽,不見痕跡。

五六句寫遠景。也是“賦”而兼有“比”、“興”的。試看重重綿亙的疊嶂層林,這是西南地區風景的寫實,豈不也象征頑固勢力的層層包圍禁錮麽?江流的蜿蜒盤旋,豈不也聯想到作者經曆的人生道路與前途的曲折麽?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說自己受刑之後“腸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鬱之極;盛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表現一種豪邁意氣。本詩則更有發展。盡管嶺樹重遮,卻由於登高望遠,仍能逾越障礙,放眼千裏,視線並未被遮住,這是從下句遙看九回江流的描寫中得到答案的。盡管河道曲折,江水畢竟奔騰前進,這是從一個“流”字中可見分曉的。因此,兩句反映作者遭遇許多阻礙與挫折,仍然懷著衝破牢籠的不屈不撓意誌,精工的對偶中兼具沉鬱與豪放之致,意境是深遠的。

最後兩句從前聯生發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訊,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鬱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於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餘韻嫋嫋,餘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於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全詩用 “賦中之比” 的手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托物寄興,以 “驚風”、“密雨” 喻惡勢力,意在抨擊政敵; 以 “嶺樹” 重重,“江流” 回曲比遠望之難和思念之苦,哀怨憂愁之情溢於言表,沉鬱頓挫之感撼人心魄!

參考資料:
1、霍鬆林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20-922

原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唐代]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