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的興廢,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關。杜甫在《哀江頭》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寫國家殘破的傷痛。麵對經曆了另一場“天荒地變”──甘露之變後荒涼滿目的曲江,李商隱心中自不免產生和杜甫類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頭》,可能對他這首詩的構思有過啟發,隻是他的感慨已經寓有特定的現實內容,帶上了更濃重的悲涼的時代色彩。
一開始就著意渲染曲江的荒涼景象。這裏所蘊含的並不是吊古傷今的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現實政治感喟。“平時翠輦過”,指的是事變前文宗車駕出遊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則是事變後曲江的景象,這景象,荒涼中顯出淒厲,正暗示出剛過去不久的那場“流血千門,僵屍萬計”的殘酷事變。在詩人的感受中,這場大事變仿佛劃分了兩個時代:“平時翠輦過”的景象已經成為極望而不可再見的遙遠的過去,眼前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幅黑暗、蕭森而帶有恐怖氣氛的現實圖景。“望斷”、“空聞”,從正反兩個方麵暗寓了一場“天荒地變”。
三、四承“望斷”句,說先前乘金輿陪同皇帝遊賞的美麗宮妃已不再來,隻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靜中流向玉殿旁的禦溝(曲江與禦溝相通)。“不返”、“猶分”的鮮明對照中,顯現出一幅荒涼冷寂的曲江圖景,蘊含著無限滄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繕曲江亭館,遊賞下苑勝景,本想恢複升平故事。甘露事變一起,受製家奴,形同幽囚,翠輦金輿,遂絕跡於曲江。這裏,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兩聯的“荊棘銅駝”之悲和“傷春”之感都從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聞”句。這裏用西晉陸機“華亭鶴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變期間大批朝臣慘遭宦官殺戮的情事,回應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斷”句與頷聯。這裏用西晉索靖“泣銅駝”典故,借以抒寫對唐王朝國運將傾的憂慮。這兩個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顯的表達,而且加強了全詩的悲劇氣氛。兩句似斷實連,隱含著因果聯係。
末聯是全篇結穴。在詩人看來,“流血千門,僵屍萬計”的這場天荒地變──甘露之變盡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傷痛的卻是國家所麵臨的衰頹沒落的命運。痛定思痛之際,詩人沒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變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後果,敏銳的覺察到這一曆史的鏈條所顯示的曆史趨勢。這正是此篇思想內容比一般的單純抒寫時事的詩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風格特別深沉凝重的原因。
這首詩在構思方麵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時事,又通過對時事的感受抒寫“傷春”之情。就全篇來說,“天荒地變”之悲並非主體,“傷春”才是真正的中心。盡管詩中正麵寫“傷春”的隻有兩句(六、八兩句),但實際上前麵的所有描寫都直接間接地圍繞著這個中心,都透露出一種濃重的“傷春”氣氛,所以末句點明題旨,仍顯得水到渠成。
- 參考資料:
- 1、劉學鍇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2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