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四·馬說》常考題型

1 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裏馬和伯樂關係)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領起全文作用)

2 千裏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3 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4 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裏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對千裏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歎息(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對千裏馬被埋沒的感歎)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0 能表明千裏馬外在特征(千裏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1 千裏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的感歎):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2表明千裏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13文章最能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句子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4表明作者對千裏馬被埋沒的感歎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結合全文,談談成為“千裏馬”的必要條件是什麽:一、要具有良好的資質或才能;二、後天要有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於識別人才的伯樂。

原文《雜說四·馬說》

[唐代]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祗辱 一作:隻辱)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馬者 通:)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