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接輿歌》鑒賞

這首《楚狂接輿歌》,始見於《論語·微子》。後來司馬遷寫《史記》,將其錄入《孔子世家》中,“諫”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另外,在《莊子·人間世》中,也有一首同名的歌,係敷衍《論語》中的這一首而成,增至二十八句。“楚狂”,是楚國佯狂的一位隱士;“接輿”,原義為迎著孔子坐的車,並非“楚狂”的名字。《莊子》中將“接輿”定為楚狂的名字,其實是一種誤解。先秦典籍中提到“楚狂”的著作甚多,《莊子》中除《人間世》外,又見於《逍遙遊》、《應帝王》。又《楊子》、屈原《九章·涉江》等也都涉及。至晉代,皇甫謐作《高士傳》,始稱其姓陸名通,不見其載籍依據,當係杜撰。

全歌六句,計分三個層次。開頭兩句為第一層次。是對孔子的諷刺。鳳鳥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隻在政治清明時才會出現。孔子曾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此以“鳳鳥”指孔子。“德之衰”,是說美好的品德愈來愈少,品德修養愈來愈差,鳳鳥不像鳳鳥,孔子不像孔子了。鳳鳥本該在政治清明時出現,而現 在世道昏亂時竟然也出現了,以此諷刺孔子到處奔走、求為世用的不合時宜的所作所為。疑問副詞“何”字的運用,更增強了對孔子的作為表示懷疑與否定的分量。中間兩句為第二層次,是對孔子的規勸。“往者”句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已無法勸阻;“來者”句說,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防範、避免,是要孔子知錯改過、避亂隱居的意思。兩句合起來,重點落在後一句上,與成語“亡羊補牢,猶為未晚”的意思正好相當。最後兩句為第三層次,是對孔子的警告。“已而”是勸孔子別再一意孤行,相當於今人所說的“算了吧”、“罷休吧”。什麽原因呢?“今之從政者殆而”,這雖是泛說當今從政的人處境險惡,又是專門唱給孔子聽的,主要用意還在於警喻、提醒孔子。

從歌詞大意中不難體察到歌者的出世思想。因為有了這首《接輿歌》,“楚狂”、“接輿”成了後世佯狂避世的一個典型。後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輿”,以表示自己的隱居不仕或放誕不羈,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高歌一曲垂鞭去,盡日無人識楚狂”(吳融《靈寶縣西測井》),“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世隨漁父醉,身效接輿狂”(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等等。《論語》中說,孔子聽了這首歌,下車去,準備和楚狂交談,楚狂趕快避開,孔子沒有談成。從不同的處世態度來說,兩人即使交談了,也是不可能談到一起去的。孔子周遊列國,備嚐艱難險阻,道不得行,“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而並不退縮、後悔,正是有鑒於天下無道,希望力挽狂瀾。正如他所表白的:“天下有道,丘不易也。”(楊伯峻《論語譯注》的譯文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同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楚狂接輿歌》主要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楚狂的出世狂者的形象,同時,也讓讀者想見站在他對麵的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與命運抗爭的積極入世的強者形象——孔子。這大概也是《論語》、《史記》中記載楚狂故事的一點用心吧。

參考資料:
1、《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68-969頁

原文《楚狂接輿歌》

[先秦] 佚名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