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湧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闋中,毛澤東寫道:“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道出了毛澤東同老漁民交談的美好回憶,也寄托著毛澤東對海上漁船安危的牽掛和關懷。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闋中說到曹操,並將曹操的“秋風蕭瑟”升華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豪邁激情。
上片前兩句,一為仰觀,一為前瞻,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麵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後三句則顯示視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回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取軋於古人對大海驚濤駭浪的描寫,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於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蕩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登臨碣石山觀海的曆史往事和那首著名的《觀滄海》詩。“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東漢末年,豪強群起割據,“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曹操《蒿裏行》)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於掃蕩了分裂割據的世族軍閥和豪強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在曆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雄才大略和進取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建安文學風氣之先。這首詞的下片先發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曆史的畫麵。而“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揮鞭”是一個典型的蘊藉豐饒的動態意象,作為片斷過程,它概括了人物馳騁沙場、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作為瞬間動作,它顯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遺篇”指曹操的《觀滄海》詩,“東臨碣石”乃該詩首句,引入詞中,化“我”為“他”,翻出新義,以凝練的形式,濃縮了深厚的曆史內容。“揮鞭”、“碣石”兩句,辭約義豐,有英傑、駿馬、高山、遠空、大海組合的動態畫麵,有鞭聲、蹄聲、風聲、濤聲、詩聲交匯的音響效果,表現了一種力量和氣概之美,寄寓了作者對曆史人物的武功文事的肯定性的審美感情和審美評價。
下片的時間跨度極大。前三句回溯到遙遠的過去,第四句則乘秋風以飛越,一筆勒回到眼前,由往昔的時空轉為現實的時空。“蕭瑟秋風”也是引用曹詩原句,加以倒裝,以“今又是”將曆史與現實聯係起來。作者仿佛是在和一千多年前的曆史人物一同觀景對話:看,你筆下所描繪的蕭瑟秋風如今又起,大海翻波,依然壯闊無比,而社會現實又如何呢?——“換了人間。”“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漢曹植《送應氏》),“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漢王粲《七哀詩》),是舊的黑暗的人間;“白鴿連翩奮舞前,工農大眾力無邊”,“平等自由成合作,匈奴南詔更於闐”(柳亞子《浣溪沙》),是新的光明的人間。“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裏行》),是過去的時代;“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詩人興會更無前”(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是當今的時代。這難道不更值得“幸甚至哉,歌以詠誌”(《觀滄海》)麽?
這首詞的機杼在結尾。“換了人間”,是議論,是感慨,也是描寫,極大地表現了詩人與時代的勝概豪情,而且意味深長,餘韻悠遠,將讀者引向一個無限性的時空,去尋味那無窮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