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時的創作背景,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對吐蕃的用兵(見單複《讀杜甫詩愚得》卷一)。《杜臆》雲:“舊注謂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當作於天寶中年。”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民族不斷用兵。《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製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載)對南詔的用兵,此時楊國忠專權,謊報軍情,弄得民怨沸騰(見錢謙益《錢注杜詩》卷一)。上述兩種說法均可通。
- 參考資料:
- 1、鄭慶篤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30-53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