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劉禹錫寫給曹璩的。從詩題“送曹璩歸越中舊隱”上看,曹璩是“越中人”,在越中原有隱居地,具體地說是在會稽。劉禹錫出生在浙江嘉興,直到20歲之前去長安。曹璩和劉禹錫,或許原本就認識,“少逢知己憶吾廬”一句已經隱括了這次是難得的他鄉遇故知;或許有親朋好友為之牽線搭橋,故後有“剡中若問連州事”之句。當然這兩者並不矛盾。從這首詩近3百字的引來看,曹璩好名,先是用“遍幹諸侯”的方式以求之,但沒有結果,於是想隱居名山來沽名釣譽,劉禹錫用“在己不在山”開導曹璩,於是曹璩就留下來,拜劉禹錫為師。曹璩絕對是聰明人,“居三時,而功倍一歲”說明他九個月時間在劉禹錫指導下讀書很有成效。到了11月,曹璩準備回會稽歸隱,並說他已經知道了,讀書才是求名之道。並請劉禹錫贈詩給他。於是劉禹錫就寫了這首詩送給曹璩,其目的還是“以鑒其誌”。
劉禹錫寫這首詩並沒有以導師的身份居高臨下地來勉勵曹璩要好好學習,而完全是以故鄉知己的位置和曹璩親切交談,而他的用心則隱含在詩裏麵。這首詩大致有三個內容,前四句是說自己這些年來的生活,十多年貶謫在偏遠地區,以及孜孜不倦地讀書。中二句是則是對曹璩的勉勵,也是對曹璩歸隱讀書的祝願。末兩句說回去後遇到故鄉的親朋好友替他報個平安。這是從送別意義上說的。
首聯“行盡瀟湘萬裏餘,少逢知己憶吾廬”說自己貶在瀟湘一帶,到過很多地方。這是從他貶到郎州算起。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於永貞元年(805)九月由屯田員外郎貶連州刺史,還未到任,途中就改為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從此開始了他在瀟湘一帶漫長的貶謫生活。十年後,即元和十年(815)春回到京城,三月又貶為連州刺史,同年六月抵任所,直到元和十四年秋丁母憂離任。劉禹錫首貶朗州,在湘之最北,次遷連州,時為湘之極南,故謂“行盡瀟湘”。但是在偏遠的瀟湘之地,他很少遇到故鄉來的知己。劉禹錫《元日感懷》:“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也說明他初來連州時人地生疏的情況。因此,劉禹錫對曹璩的到來還是很興奮的,他鄉遇故知,而且曹璩本身還是個聰明好學之士。“少逢知己憶吾廬”一句已經隱括了這次終於遇到了的意思。“吾廬”一詞出於陶淵明《讀山海經》詩“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在這裏代指家鄉。
在寂寞的貶謫生活中,劉禹錫唯一可做的就是讀書。“數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寫的就是劉禹錫在簡陋的住所挑燈夜讀的情形。陸遊《暮春》“數間茅屋鏡湖濱,萬卷藏書不救貧”顯然對劉禹錫這首詩有所借鑒。所謂“閑”者,即州司馬為閑職也。白居易的《江州司馬廳記》說得很直白:“案《唐六典》:上州司馬,秩五品,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給家。州民康,非司馬功;郡政壞,非司馬罪。無言責,無事憂。”劉禹錫是員外司馬同正員,則例尤不得參聞公事,雖無官舍可居,然有讀書為文之暇。劉禹錫晚年作《劉氏集略說》,說“及謫於沅、湘間,為江山風物之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或讀書有所感,輒立評議。”這裏也有以現身說法鼓勵曹璩繼續苦讀,探求學問之意。
“地遠何當隨計吏,策成終自詣公車。”這裏用了兩個典故。《漢書·朱買臣傳》:“後數歲,買臣隨上計吏為卒,將重車至長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待詔公車,糧用乏,上計吏卒,更乞丐之”。朱買臣有過這段隨計吏去長安的經曆,後來就用做求取功名的典故。《漢書·成帝紀》:“建始三年成諦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詣公車,騰將覽焉。”這是“詣公車”指賢者被薦入京公車待詔的典故。這兩句詩勉勵曹璩靜心讀書,不要急於求成,學成後自然會被征召,功到自然成。
“剡中若問連州事,惟有千山畫不如。”這裏的“剡中、連州”均是語帶三關之詞,既指地指人也指事,“剡中”可解為“我在剡中的友人”。“連州”則指自己在連州之事。我覺得,“剡中若問連州事”頗有點像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句。劉禹錫說這句話,是對連州山水的讚美,也是對故鄉親友的安慰。唐時的連州雖然偏遠荒涼,但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在劉禹錫之前,詩人元結曾經在連州住過。元結把這裏的一個湖泊命名為海陽湖。湖畔有飛練瀑、月窟等勝景。劉禹錫來連州後就在海陽湖畔建築了一個亭子,稱為吏隱亭。公餘之暇,他就在吏隱亭上眺望四周景色。那縈纖曲折的溪流,覆蓋水麵的花草,潔白如練的飛澡,斷虹似的帶橋,加上和諧悅耳的鬆濤,使詩人感到心曠神怡,暫時忘掉了謫官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