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寫出了夔州婦女的勤勞困苦,表現了詩人對她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結句答問,正是深意所在。詩中通過對夔州一帶重男輕女風俗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婦女的深切關懷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貫的憂國憂民思想的具體反映。
開頭四句並非著意寫夔州的生活習俗,而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曆史性的社會問題。《後漢書·周舉傳》指出當時的社會弊病是: “內積怨女,外有曠夫。”這在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社會同樣存在。女子“上頭”後一般至十六、七歲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經頭發半自,四五十歲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原因是她們遭逢喪亂,男丁減員,女子嫁不出。夔州處女被安史之亂葬送了青春年華,所以抱恨終生,令人歎息。“堪諮嗟”,一作“長諮嗟”,用“堪”字是表現作者對夔州處女命運的哀憐和悲歎,而用“長”字則是夔州處女的自怨自悒。
此詩的第二個層次,即“土風”以下二句,著重寫男尊女卑、男逸女勞的當地風俗。女子同時肩負著男人和女人的兩種義務,承受著心理和體力的雙重折磨,卻處在男人的附屬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對夔州婦女日常生活的具體描寫,也可以說是詩的第三個層次。這一層寫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兩兩交叉,分別寫夔州女的勞動和妝束。她們十之八九要砍柴、賣柴,換的錢來養家糊口。女子既要維持家計,又要應付官府攤派,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老處女的肩上。接下去兩句寫她們的服飾,頗有畫龍點睛之妙。杜甫寫的是老處女,所以她們把頭發挽成垂頸的雙鬟。因為是處女,她們愛美的心思尚未泯滅,盡管頭發已經半白了,上麵卻插著銀釵和野花山葉等飾物。這些還隻是作為鋪墊,目的是寫夔州處女的操勞之苦。滾西一帶的集市在高處,她們背著柴草拚力爬高到市集上出賣。對於“死生射利兼鹽井”句,意思是背鹽隻賺得蠅頭微利,是販私鹽,是偷偷摸摸地販賣私鹽,這樣“死生射利”四字才有著落。夔州女除了負薪,還得背鹽。在唐代鹽鐵由國家專賣,販私鹽不允許,但可以多賺一點錢。她們冒著生命危險去販賣一點私鹽,並不是像大商人那樣為了屯積居奇。杜甫把史書中的“乘時射利”和“豪賈射利”改為“死生射利”,正是為了說明背鹽女子像獲取獵物一樣冒險掙錢。 “死生”二字是定性的, “射利”二字是繪形的。正因為負薪女掙紮在饑寒和死亡線上,所以她們備感生活的艱辛,揮淚度日。這是一幅多麽令人心酸的圖畫。
最後二句是反詰語,用以照應全篇,意謂夔州處女老大嫁不出去,並不是因為她們長得粗醜,美貌動人的王昭君的故鄉不就是在這一帶嗎?這裏的“巫山”與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無直接關係,當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著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從而增強了全詩的譏刺意味。
此七言古詩,在現存杜詩中係一首頗為別致、耐人尋味的風土詩。詩以貧苦的勞動婦女為題材,其描繪當時夔州一帶的農村婦女,乃具有典型之意義。杜甫對此不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後“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針對封建統治者誣蔑勞動婦女為“鹿醜”的不實之詞,理正詞嚴地予以駁斥。此在全部古典詩歌史上乃是鮮見的。詩寫土風,文字質樸。
- 參考資料:
-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28-229.
- 2、胡大浚,王為群.杜甫詩歌研讀[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8):336.
- 3、蔣先偉.從杜甫《負薪行》談古代夔州的民風習俗[J].杜甫研究學刊,2000(1):73-75.
- 4、陶道恕.杜甫詩歌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93(10):400-404.
- 5、盧國琛選注.杜甫詩醇[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1):288.
- 6、海兵.杜甫詩全集祥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