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以“毫”、“高”為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介紹王山人並對友人才幹的讚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我心亦懷歸,屢夢鬆上月。”)改以“歇”、“月”為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鬆上月。”說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岩扉。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又改以“扉”、“薇”為韻,是詩意起了轉折,詩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語間滿是向往;最後一個二句(“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和上一組詩一樣,也以“依”為韻,“歲晚來相依”以講述自己的願望結束全詩,我也要到你那裏去。全詩開頭的起句到最後的結句,從述說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樣,詩人的思想從起句到結句已經經曆了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
朋友離別而去,李白有著濃濃的不舍與依依惜別之情,但隻說“我心亦懷歸,屢夢鬆上月”,把萬語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尋味。雖然是贈別,卻無淒涼之味。“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詩人很直接的表達了向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生活。並據記載李白於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後期,曾隱於徂徠山,這首詩題中之“王山人歸布山”,並說“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不謀而合。
這首贈別詩,雖有別離之愁,卻並不為愁所溺,“哀而不傷”,這也是盛唐“酬應體”五古的一個特點,離別之際,他們或許會有些傷感,但是不會沉淪其中。
- 參考資料:
- 1、鄭錚.試論十四行詩的移植與繼承[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 2、宮立華.李白五古研究[J] .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