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水歌》賞析

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問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顏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對上一句的回答。這兩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屬於寄情於景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正憐日破浪花出”說乘船於嘉陵江上,正在對倒映在江麵上的太陽進行欣賞之際,一陣陣浪花湧來而將水麵上的日影攪亂,杜甫對此美景受破壞感到憐惜。杜甫在剛表達了對嘉陵江江麵倒映著紅日的美景被破壞之惋惜心緒後,緊接著又將岸邊河灘上的綠草看在眼裏而使用轉折的語句“更複春從沙際歸”說來讚美嘉陵江(西漢水)。前句中“日破浪花出”是在寫景,而前麵的“正憐”就是在寫情;後句中“春從沙際歸”,既與“日破浪花出”相對仗,又與“更複”即“更看到希望”所表達的情感相交融。這兩句屬於融景於情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巴童蕩漿欹側過”在《杜詩鏡銓》中被劉須溪評價為“景少”;“水雞銜魚來去飛”又被劉須溪評價為“語長”。這裏的前句,雖然隻描寫了有巴人小兒劃著小船從杜甫的身邊穿過去這一較為單調的景色,但是在此卻體現了杜詩之中的人民性——“巴童”,這是在《閬山歌》與《閬水歌》裏麵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出現在詩中的人物代表;這裏的後句隱約寓指杜甫在寫此首詩時他所處的位置——大約就是在閬中的南津渡或正處在南樓(華光樓)一帶。這後句看似寫景的詩,卻被劉須溪評價為“語長”而之所長的地方,既是在為後人辨別杜甫寫此詩的環境而告訴人們有關詩聖當時的位置,又能為此詩重點內容即最後一句的現出,鋪展其必要的文化意境;所以,“語長”。這兩句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閬中勝事可腸斷”,杜甫用“可腸斷”的悲情,來敘說他在了解閬中古老“勝事”之後的感受;說明杜甫所得知閬中勝事的心緒、與回憶遭遇“安史之亂”的狀況相似。《杜詩鏡銓》所引《杜臆》猶雲“惱殺人意”來解釋杜甫此時此刻的心情,說明了杜甫此時很可能心緒悲愴。結句“閬州城南天下稀”:《杜詩鏡銓》結合“閬州城南天下稀”所作的解釋,舉出了“閬之為郡,有五城十二樓之勝概”的例子。這說明在清代,已有文人(包括在此之前而可能前延於唐代或更早的文化背景)識閬中古地,就是昆侖閬苑、就是閬苑仙境——閬州城南的錦屏山以山載人、人高如山自成仙,其山勢、其風水、其神話“三位一體”,成為了杜甫所讚的“天下稀”。最後兩句詩,是抒情兼敘事的詩句——這樣的表現手法,就更能夠易於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在詩句之中。

杜甫在閬中的時間雖然不長,創作的詩篇卻不少。這首《閬水歌》專詠閬水之勝,它與《閬山歌》一起成為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
1、鄧魁英 聶石樵.杜甫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37-238
2、劉文剛.《閬山歌》與《閬水歌》[J].杜甫研究學刊.1996,(01).

原文《閬水歌》

[唐代] 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憐日破浪花出,更複春從沙際歸。
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
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