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賞析

古代詩人常以人與自然的默契,來表達一種超曠的情致。李白有“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辛棄疾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既是一種諧趣,又是作者自我意識對象化的巧妙修辭。“西山不似龐公傲,城府有樓山便倒”同樣表現出這樣一種超邁和詼諧的情緒。作者將西山擬人化,又將擬人化的山拿來與曆史上有名的怪誕人物進行比較,思致獨擅,奇趣橫生。

這裏作者並未說西山如何高峻,如何巍峨或如何秀麗,僅通過它的“不傲”來寫其與人親近。這種寫山手法,有創造,有風趣,較之王安石“兩山排闥送青來”又高出一籌。首句在“西山”之外,疊加出“龐公”的形象,“西山”為顯形,“龐公”為隱形,造成一種獨到的意象疊加效果。而聯係這一對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意象之媒介(中介),就是對待城府的態度。龐公,即龐德公,據《尚友錄》:龐德公居峴山,未嚐入城府。荊州刺史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拒絕,並讓劉表站在一邊不理,對他自己妻子卻“相敬如賓”。諸葛亮去拜訪他,龐德公開始幾次也隻是讓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來,因此以其踞傲而聞名於世。後攜妻子隱鹿門山。“西山”卻與龐公不同,“城府”隻要有樓,它便可入城府來,按照常理,是人佇立樓頭,目光投向西山,才發現它的存在。詞人將這種視覺感受逆轉,說是西山來到了城府之中,讓讀者在一句之中得到一種視點遷移引起的情感之波的回返往複,增強了詩句審美感應的層次和深度,且把山與人的親近程度表述得準確和完滿。詞人寫山與自然的熱愛與親近,與上麵提到的太白、稼軒、半山類似詩句命意相同,與深隱山森的“龐公”實則同趣。

第三、四句,由西山的“青”,想到自己的白發,由頭上白發想到去染翠藍的晴嵐。辛疾疾有“青山不染白髭須”之句,作者實際與辛詞句意相同,不過是反說罷了。這裏,作者放開浪漫的意馬之韁,誇張地表達恨“早生華發”的強烈情緒,思致獨到,言辭直率卻具藝術內蘊。言外透露出愛山的緣由:投身大自然的懷抱,山林青青千裏,可使人感受到一種濃鬱的青春氣息,遂覺得頭上的白色可以移到它上麵,它的青色可以移到自己頭上。

下片承“華發”申說,旁人謂詞人早生華發是因發愁,遂勸他喝醉解之。借酒澆愁,古人說得很多。曹操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杜康,即酒。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其《將進酒》又雲:“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下闕首起兩句便是沿前人思維定勢,將詩意提起。第三句作一頓挫,一晚上便喝了千杯酒,當然這是誇張之辭,極言豪飲之多,最後作一反跌: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銷愁,醒來白發未減,人依舊在愁中衰老。

這是一首諧謔風格的詞作。無纏綿悱惻綺羅香澤之態,亦無豪縱奔放金戈鐵馬之勢,它隻是以疏淡的筆致,表現一種曠放的情感。雖有歎老之意,卻全無傷感之懷。寫法上,舍去一切背景,仿佛白紙上作畫,僅用線條表現情緒。上片以青山與自己白發作對比寫自己的“老”;下片用酒與愁的關係強調愁的執著,亦未離開一個“老”字。全詞觀之,愁與老的根源,華發乃老的標誌,青山乃華民的隱襯,意脈連貫,疏中見密,自然渾成,淡而有味。為何而愁,全未說破,隻讓讀者朦朧見到一種排遣不了,糾纏如蛇的愁霧愁雰愁雲而已,遂給人一種超脫之感,放達之感。這是典型的元人風致,元人格調和元人散曲筆法。

參考資料:
1、喜馬拉雅網.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

原文《木蘭花·西山不似龐公傲》

[元代] 劉因

西山不似龐公傲。城府有樓山便到。欲將華發染晴嵐,千裏青青濃可掃。
人言華發因愁早。勸我消愁惟酒好。夜來一飲盡千鍾,今日醒來依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