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在前兩聯用張良為韓複仇、諸葛亮匡扶蜀漢等典故,讚頌文天祥力圖恢複宋室,欲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氣概;頸聯表現了詩人對宋朝的留戀和對英雄的思念;尾聯用東晉時過江諸人新亭對哭事,直抒詩人心中悲痛。全詩句句用典,而意脈一貫,酣暢深厚,鬱勃沉雄。
“徒把金戈挽落暉”。“徒”字用得特別有力量,魯陽揮戈返日是英雄壯舉。文天祥在南宋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毅然起兵勤王,希望挽救南宋已無可挽救的命運,結果是徒勞無功,這一個“徒”字寫出文天祥的悲劇結果,但“把金戈挽落暉”的精神還是值得稱讚的,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也就是上麵我們引的那首詩“大廈明非一木支,區區未忍聽傾危”的心情。這句詩用魯陽揮戈返日的典故,再加上一個“徒”字點出悲劇的結局。“南冠無奈北風吹”這裏連用兩個典故把文天祥的遭遇曲折地表達出來。文天祥無法抵擋北方的進攻、被俘而殉國。“南冠”“北風”暗用兩個典故,但字麵上卻當句作對,天衣無縫。開頭這一聯已經交代了文天祥的悲劇結局。
“子房本為韓仇出”,這一句又用張良的典故,表明文天祥起兵純粹為了報國。就結構而言是從上一聯又倒敘回去。“諸葛寧知漢祚移”,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讚美文天祥,同時“漢祚移”三字點明宋亡。“大廈明非一木支”,但在文天祥心目中不計較成敗利鈍,漢祚雖移,而己心不變。這一聯從起兵的動機和堅貞不屈、矢誌不渝的態度讚揚文天祥。張良、諸葛亮都是最出色的人才,拿他倆來讚揚文天祥,就不僅是指精神,其才能也全在不言之中。無奈大勢既去,才士也無能為力。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詩人以低沉淒涼的格調敘述了大宋滅亡和文天祥遇害的事實,以哀切的筆調寫出了自己悲涼沉痛之感,寫出了對大好江山和英雄的急切呼喚,從而抒發了對現實的失落感。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這裏運用《世說新語》中的“新亭對泣”的典故,也是人所熟知的,但作者在這裏不是簡單地引述,而是反用其意表達深沉的興亡之感。這一聯是承上聯“鶴歸遲”來的,您如果歸來,也不要再上新亭去看風景了,因為現在比王導他們(東晉渡江)當時又遠遠不如了。這樣理解較“我不須……”更深一層,因為這種情況我早已明白才對“鶴”歸不必去望,又是始終扣緊文山丞相來說的。這一聯又從死後寫到做挽詩的今天,表明每下愈況的時勢,寄托故國之思。
這首詩作以用典用事為長。出句用典,巧妙地把文天祥力挽危亡不成、被俘不屈殉節的一生概括出來;次以張良、諸葛亮為比,讚頌了文天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再以宋帝之傳說,寄托了對文天祥的不盡哀思和追念;結以東晉之事,感慨文天祥壯誌未酬、天下盡歸異族所帶來的痛苦現實。全詩筆力雄健,情緒深沉,在對文天祥的讚頌和哀悼中,也真實地展露了詩人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涼沉痛心情。全詩氣韻凝沉,寄寓深遠,既突出了一個“挽”字,又有詩人自己的隱痛悲思,意蘊豐富,感人至深。
- 參考資料:
- 1、陳長喜主編.中國曆代名詩賞讀 (下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9 第1版:第7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