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投老空山》賞析

本詞最顯眼之處是其題目長達三十字,像一段敘說緣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詞的主要內容是由新種杉樹和修書未成引起的感慨,題雖為“戲作”,卻非常真實地表現了詞人在剛落職閑居時的不滿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誌。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這些長身直立的植物變成像自己一樣一心報國的忠勇誌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揮這些部眾去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夢想。但事實是詞人此時再次被排擠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時的處境:臨老之時遭人陷害,落職閑居,隻得於深山中種鬆植杉,消磨人生,不平之氣躍然紙上。

借事抒情,起筆即照應詞前小序中所說的“檢校停雲新種杉鬆”,借此抒發麵對世間滄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興廢,宮闕池館都湮沒於黃土,“夜闌酒空人散”,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體現。“政爾堪歎”,歎的是自己年歲漸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鬆森然成蔭的一天,更是感歎古來繁華皆成荒蕪,曆來歡娛惟留空恨,使後人淒然傷懷而已。兩層感歎,結合了古今物人,涵蓋十分寬泛,作者這樣的感歎,也為下片作了鋪墊。下片承接上文,作者發誓歸隱之後誓不再理會閑事。寄希望於“萬事不關心眼”,欲以超然物外來擺脫落職閑置的憤懣難平和百無聊賴。“夢覺東窗”以後,又想起陶淵明《停雲》之詩,使詞人開始思念親戚故舊,於是想援筆作書以報之。無奈天氣突變,似不欲讓其寫信,卻又似在催其作詩,不知何意。作者心態彷徨,思緒紛亂,實際上是因其不甘寂寞,報國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當時詞人正在戰場上指揮千萬抗金誌士進行北伐恢複的大業,就不會生此閑愁了。

這首詞雖雲“戲作”,但格調低沉,風味特別。 上片起韻一麵順承“檢校停雲新種杉鬆”之意,一麵又歎老嗟衰。其下一歎自己年老,二歎古來興廢盛衰、世事無常。過片一韻,借用陶淵明停雲詩,寫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麵點題,借風吹紙筆暗用杜甫詩意,嘲諷“天心莫測”。從中折射出被迫“伏櫪”的烈士暮年的真實狀態。

參考資料:
1、汪華光編著.辛棄疾在鉛山 詞作地名尋蹤:金城出版社,2011.01,:第86-87頁

原文《永遇樂·投老空山》

[宋代] 辛棄疾

檢校停雲新種杉鬆,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鬆手種,政爾堪歎。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雲煙草棘,長使後人淒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雲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複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隻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雲鬥暗。